11月14日,第二十六届高交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纵观本届高交会各大展区,“AI”和“大模型”依旧是千行百业的高频“热词”。作为深圳的科研“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将AI技术应用在了工业制造、图像修复、法律助手、疾病筛查等多个领域。其中,AI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何提高机械设备的智能程度、如何为工厂实现降本增效,成为产业界最关注的问题。
在深圳先进院展区门口,一台机械臂正在演示给制造中的飞机机翼自动打孔,旁边的电脑屏幕不断滚动着一行行代码和数据,这是研发团队带来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它拥有智能化工业机器人的“身体”,和AI大模型的“大脑”。
“目前工厂里的机械臂执行任务,通常是按照前期写好的路径,进行程序化作业,而我们给机械臂装上AI‘大脑’后,不需要再写程序,它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动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据研发团队成员冯仁武介绍,现场展出的机械臂适用于航空航天的工业制造场景,其误差可控制在0.4毫米内。
不仅能够智能作业,AI还可以实时监测机械臂的工作状态。“以往机械臂出现故障会报警,需要人为操作。而具身智能的机械臂装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等,一旦机械臂出现状况,比如温度过热,AI会自动感知,找出问题后进行优化。”
冯仁武告诉记者,目前AI大模型在服务机器人等人形机器人中的应用较多,而团队将具身智能的概念引入工业制造领域,希望打造覆盖全工业领域的大模型平台,目前该成果已在建筑、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领域开展了产业化应用。
继续走进深圳先进院的展区,一台更大型的工业设备正在自动运作,这是深圳先进院杨之乐团队于2023年成功研发的五轴高端数控系统,也就是俗称的“工业母机”。“小到普通元器件,大到航空航天装备,如果没有高端精密工业母机,所有的工业设计都只能停留在图纸上。”杨之乐介绍道。
不同于传统设备,深圳先进院展示的这台工业母机也有了AI大模型的加持。“传统的加工工艺都在老师傅们的头脑里,我们通过将老师傅的经验固化为知识,再去训练AI大模型。在生产零部件时,工业母机就可以调动这些知识,去生成自动的加工工艺,甚至是加工程序。”杨之乐表示,生成式大模型解决了老师傅的知识替代问题,可以减少操作人员的上机时间。
此外,大模型还可以对工业母机进行状态监测和生命周期管理。“未来我们会在机床里放置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用系统来实时感知它的加工状态和零部件性能,系统性提升加工精度,同时也能保障设备的健康运行,提升使用寿命。”
最后,大模型可以进一步监测和优化数字孪生仿真的过程,进而提升加工质量。“未来我们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是,输入一张图纸,用语音进行人机交互,机器就能自动读图、自动生成加工程序、自动优化、自动加工,还能自动检测零部件的加工质量,实现整体的智能化‘进化’。”
今年已是深圳先进院第19年参展高交会。近年来,深圳先进院的展区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展板变少了,产品变多了,越来越多存在于论文中的科研成果,通过产业转化实现了落地应用。
把科研人员的成果迅速“变现”,深圳先进院有哪些秘诀?深圳先进院发展处副处长黄小华表示,作为工研院,深圳先进院始终将科研与产业一体推进,通过联合实验室等合作模式,促进科学家与企业家协同交流,解决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
“联合实验室的合作模式,首先是由企业在实际应用中找到难点、提出问题,再与科研人员协同攻关。因此,深圳先进院的许多成果是在研究的同时就已经瞄准了应用。”黄小华说道。
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深圳先进院展区的不少产品是与企业共同研发而成的。黄小华表示:“高交会这一平台给了很多科研人员接触市场的机会,是科研与产业碰撞的窗口,一方面能够提升深圳先进院的产业影响力,另一方面我们的合作企业也能在高交会上联系到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进一步拓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