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担心人工智能会逐渐取代人类完成许多工作。在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看来,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工作不会变少,只会越来越多。
5月28日晚,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做客2024第二十一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教育大直播。 郑逸洁 图
5月28日晚,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做客2024第二十一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教育大直播,针对人工智能时代如何不被“淘汰”,培养孩子哪些能力很重要等热点话题进行了阐述。
倪闽景认为,工具化的工作容易被机器替代,但人工智能时代也会催生出许多超越人们想象的工作,比如“梦境架构师”等。孩子们在未来选择工作时,要更多考虑的是这份工作是否能为自己、为他人带来美好的体验。
“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校与家庭的力量将发生逆转。学生可能比老师拥有更多的知识,教育将朝着为‘体验与创新而学’进行转向。”倪闽景说,家长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更多开阔眼界的机会,比如参观科技馆、爬山、旅行等。
倪闽景认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孩子将有机会“干成很多人们原本干不成的事”,甚至“上天入地”。“孩子们未来的生活空间、工作空间,将不局限于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自然世界,无边无际的数字世界也将向孩子们打开。 ”
那么,如何提升孩子们的创新素养呢?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能够“PK”人工智能的能力呢?
倪闽景建议家长:不要怕孩子犯错。“创新的特点从来不是完美无缺。缺陷和错误会带来人的多样化,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这是优势。”
曾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优秀的科学家90%的时间在犯错,顶尖的科学家99%的时间在犯错。”对此,倪闽景深以为然,“勇于犯错才可能有新的发现,永远不犯错的人,不可能是创新人才。”
人们发现现象的能力、感知世界的能力等都是无法被机器取代的。倪闽景建议家长,多带孩子走进自然。“大自然里有最丰富的色彩、最丰富的声音、最丰富的形状,让孩子在摸爬滚打的时候提升感知世界的能力。”同时,他也鼓励孩子们多阅读,阅读可以锻造思维与人格,产生新思想。
倪闽景还谈到,如果家长一心让孩子考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但忽略了对孩子自主性的培养和兴趣的点燃,导致孩子得了“空心病”,遇到困难就“躺平”,那么即使考上好大学也没有价值。
对于何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讨论,近年来热度不减。倪闽景谈到,能够成为科学家、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人,往往有着这些共同特征:一是自主,有行动力,想到就去做;二是专注,对某些领域特别有兴趣,并大量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三是韧性,碰到困难不放弃。
那么究竟如何让孩子变得自主、专注、充满韧性呢?倪闽景为家长们支招:孩子在专注于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尽量不要去打扰他。“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在读书,一会儿送一个好吃的,一会儿给孩子洗把脸……不要去打扰他,让他浸润在里面。”
“同时,碰到了困难,让孩子自己去克服、提升和改变,而不是替他扫清所有障碍。犯错、碰到困难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不要把这个机会剥夺。”倪闽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