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果博东方开户客服电话19048888886
联系我们果博东方开户客服电话19048888886
  • 网站注册
  • 网站登录
  • 网站招商
  • 请选择分类
    资讯详情
    追光十年|从工业产线到人形智能上海抢占机器人产业新高地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6-15 13:36 文字:【 】【 】【

      2014年5月,习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上海的发展定位从“四个中心”拓展为“五个中心”。参与研制“天舟”、“神舟”、“羲和”、“祝融”等一批国之重器,推动C919国产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问世……十年来,上海科创硕果累累。

      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追光十年”特别策划,聚焦上海科创迈向“全球影响力”之路的十个侧面,解析上海打造科技强国建设重要引擎的动力源泉。

      “我知道人形机器人现在很火,但是没想到这么火。”2024年6月6日,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开发者大会暨第三届张江机器人全球生态峰会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行。开普勒人形机器人CEO胡德波接待了一波又一波观众。

      让他发出如此感慨,不仅因为这次大会吸引了诸多院士专家、产业链从业者、投资商,还有一些看起来完全“不搭边”的观众也来了。比如,有一名红木家具生产商告诉他,之所以来,是想看看除了流水线机器人,以后的人形机器人,有没有可能投入到小批量个性化家具定制生产上。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机器人快速发展临界点已经到来,未来机器人会带领中国制造模式的变革。”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丁汉表示。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有20余年历史,可以说,从2014年至今的十年,是中国,更是上海机器人产业飞速发展的十年。它从工业机器人时代,不断细分为各种服务机器人,现在,又向着通用人形机器人不断突破。”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田劲松博士说,这10年,上海一次次踏准节点,走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前沿。

      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开发者大会暨第三届张江机器人全球生态峰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上海的机器人产业,发端于工业制造。如今,工业机器人的运用,已逐渐成为上海智能制造企业的“标配”。

      2024年5月25日至26日,上海嘉定,ABB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世界锦(Formula E,下称“FE”)时隔十年后重返中国,首次登陆上海国际赛车场,为观众上演了一场场速度与激情。

      FE赛事是世界上第一项纯电动的国际汽联世界锦标赛,自2014年首次亮相北京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个赛季。在上海国际赛车场的集中展示区里,ABB “超级机器人”用“超级充电桩”给新能源车充电的场景正在“实现”。

      东海之滨,上海汽车乘用车公司临港基地数字化工厂,400多台机器人开足马力,平均每70秒左右就能下线一辆车。借助图像识别技术,车身装配机器人能够准确找到不同车型对应的发动机;与此同时,轮胎安装机器人在一个工位上即可完成四个轮胎的装配。在这里,复杂流程不需要人工介入,一条流水线就能实现多款车型混合生产。

      上海之北,走进宝钢股份宝山基地的冷轧车间,犹如进入一座幽暗的钢铁丛林。只见“AI大脑”辅佐着只有三名操作人员的主控室,车间里机器人已替代人工作业,因此库区的灯光也时常关闭以节省能源。就算是工艺复杂度较高的汽车板,依然能在几乎没有照明的条件下“丝滑”生产。

      上海是中国首个把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的城市。所谓机器人密度,是指每万名员工拥有的机器人数量。目前,上海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26台,居世界领先水平。

      根据2023年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上海市经信委预计,2025年本市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将达到每万人500台。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表示,依托“一业一策”“分级分类”“一厂多景”,上海正推动万台工业机器人进智能工厂,预计2025年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500台。

      除了工业制造机器人,越来越多细分领域的服务机器人正完善各种应用场景。走进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位于浦东张江机器人谷的创新中心,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正在不同实验室内进行认知决策、执行等测试。有协作机器人,可以用灵活的机械臂模拟工业场景中的流水线作业;有物流配送机器人,可以在轻松避障的同时,按照规划线路运送餐食或医疗等物资;还有人形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边走边招手……

      在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田劲松博士眼里,这些形态各异的机器人,更多是被分解成一个个关节、代码、数据……最后汇聚成一项项令人信服的技术标准。

      田劲松博士从事机器人行业20余年,他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有20余年的历史,而这10年,是中国,更是上海机器人产业飞速发展的十年。

      其称,10年前,基本上是国外研发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汽车工业中应用。比如,以ABB、FANUC作为代表的外资品牌机器人在汽车工业领域一枝独秀。

      田劲松介绍,这10年间,国内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有两个主要趋势:一个是工业机器人国产化;另一个是细分领域的服务机器人多元化发展。这期间,上海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全国领先,诞生了一批头部机器人企业,包括新时达(工业机器人)、节卡(协作机器人)、微创(手术机器人)、傅利叶(康复机器人)、高仙(清洁机器人)、擎朗(送餐机器人)等。

      据中国电子学会估计,2023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839亿元人民币,在全球市场中占比达到53%。

      上海机器人产业发展更显迅猛之势。据初步统计,我国具备人形机器人整机能力的企业超过25家,其中约一半来自上海。去年国内发布了12款人形机器人,其中4款出自上海浦东新区,分别是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傅利叶智能、智元机器人、开普勒机器人。

      田劲松认为,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建立中国自主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必然。

      “自2015年国家发改牵头,工信部、认监委、国标委联合推动筹建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以下简称“国评中心”)以来,我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推动中国机器人产品质量的提升。”田劲松透露,国评中心牵头建立了CR(中国机器人认证)体系,累计颁发了400余张CR证书。“现在,在业内,CR认证已成为机器人产品质量过关的标志。”田劲松博士说。

      2020年初,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顺利竣工验收。 发改委产业发展司 图

      2023年12月29日,在浦东新区的支持下,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发起组建了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浦东分中心暨上海机器人功能型平台浦东分中心,并在张江机器人谷成立机器人智能等级标准验证与检测评价实验室。

      “有了标准,才有技术发展的参照和商业推广的依据,也为走向国际打下基础。”田劲松说道。

      2023年7月,上海傅利叶智能发布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GR-1。作为国内领先的自研可商业化落地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产品,其展现出的技术突破引发业界的强烈关注,被视为通用机器人时代的里程碑。

      在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开发者大会展示区,上海开普勒探索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开普勒”)则带来通用人形机器人“先行者K1”。该公司CEO胡德波介绍,目前开普勒人形机器人正在组装测试量产版的第五代产品,即将用于替代蓝领性质的重复、危险工作。该公司计划在今年九、十月份完成第一批100-200台的人形机器人的量产。

      开普勒人形机器人先行者K1。 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开发者大会主办方 图

      在傅利叶智能董事长兼CEO顾捷看来,不管是GR-1,还是先行者K1,目前都还是小批量生产,都算不上真正意义实现商用,但是已经看到了通用人形机器人商用的曙光。

      2021年,特斯拉公布其首款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概念图,“人形机器人”一夜间成为机器人研发机构的“兵家必争之地”。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技术和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产品,是继PC、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又一颠覆性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顾捷解释道,人形机器人就是做成人形的机器大模型,要在这个大模型上开发各种APP,让它完成诸如跑、跳、搬运、打鼓等等各种通用任务。这个开发APP的过程,是实现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最后一公里,说起来简单,实则异常复杂。

      “可能五年前,业内普遍认为,这一公里至少需要十数年才能完成。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也许三五年后,通用人形机器人就能实现应用。通用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是机器人发展的必然。”顾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当前,人形机器人已迎来产业爆发期。去年底,人民网研究院发布《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分析报告》显示,近10年,我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上实现了从落后到跟跑乃至领跑,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和有效专利数量均位居全球第一。

      2022年,加快智能机器人发展已列入上海产业高端转型的日程表。当年出台的《上海市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到2025年,要培育百亿级智能机器人产业。次年10月,《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 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提出到2025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今年5月,工信部与上海市政府在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地中心)在上海成立。国地中心总经理许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地中心目前正在浦东建设一个500平方米的人形机器人智能训练场,到2027年,该训练场可以满足1000个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将是全国人形机器人的训练中心。

      布局智能机器人新赛道,打造智能制造新引擎,上海机器人产业正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相关推荐
  • 在智能机器人赛道再加把劲
  • 鲸启智能配送机器人 酒店客房自主导航避障送物机器 人
  • 智能机器人技术的演变与未来发展展望
  • 智能家居发展 个性化体验是关键!
  • 梁志天大师设计“驰”、“奢”电梯 引领智能家居美学
  • 政策利好引爆产业链万亿市场迎爆发式增长智能家居板块掀涨停潮!
  • 智联家居
  • 智能家居:未来生活的智能化变革
  • 东杰智能:2024年前三季度亏损769962万元
  • 东杰智能(300486)2024年三季报简析:净利润减99786%三费占比上升明显
  • 底部图
    底部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5 三牛注册-平台用户登录[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
    友情链接: